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历史都在王朝更迭中不断演变。从秦汉到明清,中国不断经历王朝更迭。各朝末年,政体大都衰败,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宫廷政治博弈激烈,农民起义。王朝更替往往伴随着血腥的内战,流血和牺牲往往难以避免。改朝换代似乎是封建国家不可避免的政治命运。
▲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但日本是个特例。日本的君主制并没有被扰乱。据日本称,皇室继续统治日本近2700年。在日本悠久的历史中,日本皇室从未被宫廷政变或民众起义推翻。现任天皇德仁是日本第 126 任天皇。▲ 日本王室 日本天皇为何成为“万世一脉”?为什么日本几千年历史没有改朝换代? 1.日本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安全感,但也阻碍了与外界的交流。直到公元4世纪,日本才建立了大和国。
▲ 日本地处亚洲大陆东部,日本氏族势力强大。所谓的大和政权,实际上是由众多氏族组成的联盟。大和政权的领袖不叫天皇,而是国王。此时的国王只是氏族联盟的共同领袖,无法与后来被日本人视为神的天皇相提并论。
▲日本早期的中国领土,仅次于日本,一直是东亚政治舞台的主要舞台。中国作为大陆国家,生产力水平相对先进,地缘政治环境更为复杂。公元前21世纪,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朝,比日本早了2000多年。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制的出现,皇帝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此后,秦汉魏更迭,不同的家族走上历史舞台,中国不断更迭。
▲ 公元7世纪中国朝代更迭时,隋唐时期中国的统一和繁荣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危机感。出使唐朝的使节亲眼目睹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优越性,日本则敏锐地意识到其昔日制度的衰落和腐朽。
▲ 唐朝使者 此时的日本还是一个落后的奴隶国家,强大的宗族(曾我氏等)的势力达到了巅峰AK。他们甚至敢于杀害君主,引起了君主家族和其他贵族的不安和不满。
▲ 8世纪日本的行政架构尚未完善。公元645年,中代亲王和灶门中富家族出发,击败权贵家族,重新夺回日本皇室的权力。日本也开始了效仿中国制度、建立封建国家的“大化维新”。公元673年,天武天皇继位。他热情推动大化改革,加速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在建立中央集权的权力结构上,日本这一时期普遍建立了天皇制度,统治者的头衔由国王改为天皇。
▲ 代卡改革再次证实了“永远的皇帝是一条线”。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天皇统治的合法性,天武天皇下令编纂了两部大典。历史书籍《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书中描述有一个圣国,名叫高天原。高天原神是日本创造的,天照是高天原和日本的至高神。天照派孙子来到地球,用“三马胡赛神器”统治日本。后来,天照的五世孙成为日本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
▲ 神武天皇从天照第五代后裔(神武天皇)到天武天皇,书中对日本神话传说中的统治者以及大和政权的历任国王进行了分类。他们被尊为早期日本的第 1 代至第 39 代天皇。当时在位的天武天皇成为日本第40代天皇,日本领导人以此发展“万世一脉”统治日本的政治叙事。
▲ 天武天皇 现代历史学家对神武天皇和其他早期皇帝历史的真实性持谨慎态度,因为有这么多的神话传说混杂在一起,很多早期的皇帝都只是猜测。但在古代日本,两部正史书为皇室永远统治日本的“永系”提供了“神圣”支撑。
▲古事日本,作为大和族单一民族的国家,全境都接受“天皇统治日本而不是天照”的政治叙事。任何外国家族篡夺统治日本的权力都是违背天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使日本摆脱了早期氏族联盟的国家结构。皇帝拥有大量的最高权力,可以统治国家、任用官员、指挥军队、管理祭祀。
▲ 奈良时代,日本成为封建国家,天皇“永系”的政治叙事完成。大化维新功臣神津中富,对“藤原”姓氏充耳不闻,家族通过家族成为权贵亲戚。进入皇室。 9世纪中叶,由于天皇继位和新天皇年幼等因素,藤原氏垄断了“摄政”(天皇未成年时主管政务)和“官白”(天皇成年后辅佐政务)的职位,形成摄政政治,天皇空虚。
政治日本虽然没有改朝换代,但天皇的权威不断受到外戚的压缩,日本的实际统治权轮流掌握在藤原氏等外戚各支系手中。为了夺回权力,掳走皇帝(要么当皇帝,要么出家当皇帝),开设“机构”,避免“摄政政治”发号施令。这些影响恢复了部分皇帝权力,但也导致了王室内部的激烈冲突。
▲ 后白河天皇(第77代)9世纪后,皇室的代表继续向北扩张。通过攻击阿伊努人,日本在11世纪征服了本州北部。
▲ 在本州岛北部(浅绿色)地域扩张被征服的同时,中世纪的日本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贵族控制着大量的土地。这些州无需向国家纳税,这吸引了大量难民和破产农民寻求庇护。中央税收的减少进一步削弱了皇帝的权力,而贵族则通过他们的庄园继续增强权力。为了保护庄园,贵族们召集武装人员看守庄园,这个群体最终形成了日本武士阶层。
▲ 武士登场。武士协助贵族争夺土地、进行战争,很快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除了强大的分钟武士和亲戚们成为了日本皇权的新威胁。与天皇沦为装饰品、贵族如妖怪般舞动的日本相比,中国大陆的政治变迁更为剧烈,日本的政治冲突是从内部开始的。除了内部冲突外,中国封建王朝还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等外部地缘政治威胁。公元9世纪至10世纪,中国经历了唐末诸侯割据、五朝十国的分裂,进而经历了辽、金、宋等王朝。各地政权纷纷称帝,改朝换代的故事不时上演。
▲ 五朝十国,皇帝辈出。由于朝代的频繁更替,中国的王朝继承理论日趋完善。与日本天皇不同,他是后裔他是上帝的后盾,“万代独一”,他是不可替代的。中国的皇帝是一个遵循天命的凡人。只有实行善政,得到人民的支持,他的统治才能得以延续。
▲ 中国和日本天皇面临的情况不同。 2、贫困的傀儡 12世纪中叶,日本国内相继爆发内乱。平家和源氏两大武士家族崛起并发生冲突,源氏在源赖朝的领导下获胜。源赖朝并没有入朝为官,而是另辟蹊径,于1192年在自己的根据地建立了镰仓幕府。
▲ 武士成为天皇的新威胁。所谓幕府是一个充满武士的机构。幕府建立了完整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架构,延伸至全国,形成“二元政治”结构。政府与皇帝的法庭平行。在幕府的武力威胁下,天皇法庭仅保留形式权威和宗教文化职能,幕府成为日本的最高权力机构。
▲ 幕府的管理架构得以完善。从12世纪末到16世纪末,武士群体内部纠纷不断。日本先后经历了镰仓和室町两个幕府时代。到了16世纪中叶,幕府势力衰落,各地诸侯联合起来,分裂国家。日本进入战国时代。诸侯们时不时地“商洛”(插入资本)控制皇帝,意图“挟持皇帝以令诸侯”。就是这样的父亲,由于失去了皇帝的权威,很多时候皇帝的朝堂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被忽视了。著名的日本皇子织田信长也提出了彻底废除天皇制度的想法。
▲天皇居住的“京都皇宫”织田信长认为,武士既然可以独立统治国家,为何要支持只负有礼仪职责的天皇和贵族大臣。后来,由于织田信长被叛逆的部下所杀,破坏天皇制度的计划失败了。在古代日本,像织田信长这样不遵循政治传统的人物并不多。
▲ 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日本战国时期,德川幕府统一了日本。幕府吸取了前代的经验教训,对天皇的支持达到了制度化、系统化的顶峰。 1615年,德川幕府颁布法令,规定天皇的权力仅限于任命人员清除某些假官员并决定年号,严格限制天皇与外界的接触,并将决定皇位继承和王子安康的所有权力归还给幕府。
▲ 日本武士政权的更迭,是变相的王朝更迭。皇室领土狭小,无法养活所有大臣,经济又完全疲软,这导致朝廷失去了任何独立行动的物质基础。天皇在日本社会中完全沦为文化的纯粹象征。从镰仓、室町到德川,日本权力核心的幕府更迭,可以理解为变相的王朝更迭。幕府将军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清空”而不是“消灭”天皇。这背后是日本社会特殊的政治形势和现实考量。
▲ 德川幕府将军的职务均需任命皇帝的恩赐。自古以来,天皇都被认为是天照永恒的后裔。这种神权是靠武力上台的武士政权无法授予的。幕府统治的合法性必须靠天皇的任命来维护。毁掉皇帝,就是毁掉自己的权力根基。罢黜皇帝所带来的政治风险和投资成本更加难以估计。尤其是在文化保守的古代日本,天皇是整个社会的“最高精神图腾”。
▲ 德川幕府时期的天皇。天皇的罢黜将使幕府成为所有潜在反对势力的公敌。保留一个无害的皇帝是维持社会稳定、降低治理成本的最佳方案。于是,武士阶层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二元结构,即一脉相承的天皇保证了“权威”但作为国家象征和精神领袖,幕府掌握着“权力”,负责实际统治。
▲幕府将军虽然权力很大,但必须由天皇任命。中国的皇帝很少有实权,也不存在“万世一脉”的神职。当一个王朝衰落时,就会引发王朝更迭。镰仓、室町、德川三大幕府连续统治日本长达7个世纪。同时,中国地处大陆环境,朝代更迭也较为频繁。除了政变(自上而下)和起义(自下而上)引起的王朝更迭之外,中国还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
▲ 东亚 16世纪末的中国经历了元、明、清三个统一的王朝,其中两个王朝是由外来少数民族(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作为一个岛国,日本不必面对外敌入侵。少数民族和中国一样,但这一切在19世纪中叶发生了重大变化。
▲天皇成为武士政权控制下的吉祥物3、鹤鸣之声1853年,美国武装“黑船”用武力迫使日本开放边境。幕府为了维持统治,不断将国家利益让渡给外国列强。日本正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下层武士和改革派聚集在一起,以拯救日本和他们自己的利益。
▲ 1867年,黑船的到来及其发起的推翻运动推翻了德川幕府,武士政权彻底结束。落派想要找到一个能够凝聚国家力量的大佬。皇帝作为国家的“精神图腾”,数百年来一直被忽视,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而且,天皇的批准将赋予新政权建立的权力。艾伦派的合法性斗篷。
▲ 武士政权统治日本的700年间,日本皇位由后鸟羽天皇(第81代)传至明治天皇(第122代)。天皇皇位的继承受幕府影响,多为与幕府关系密切或易于控制的皇子。继位后,历代皇帝制度日趋完善,巩固了“万世一脉”的政治叙事。德川幕府灭亡后,反幕府派支持15岁的明治天皇迁都东京,开始了富国强兵的明治维新。明治天皇是通过与维新派的合作政治关系而形成的,历经700多年,天皇重新掌握了实权。
▲ 明治天皇新政府推行教育改革,晋升天皇为嫡系天照,是“万代一脉”,也是独一无二的“人神”。皇帝的神圣权威被强行灌输给每个公民。 1889年,日本制定了亚洲第一部近代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明确规定:“大日本帝国世世代代由单一天皇统治”。
▲ 天皇制定宪法,确立日本君主立宪制,这意味着在维持君主制的同时,将国家治理权交给议会和内阁。然而,宪法允许天皇保留大权。皇帝拥有一般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从而确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主共和思想在远东地区蓬勃发展,特别是在改革派日本的影响下。政治组织如时值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同盟会准备推翻清朝统治,实现“驱逐鞑靼,恢复中华”的目标。
▲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2000年的帝制。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将封建君主视为国家发展的障碍不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将天皇视为国家未来领导权的象征,与天皇的地位相结合。
▲ 1888-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制造了旅顺口大屠杀。此后,天皇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和军国主义兴起的重要推动者。从1894年至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天皇作为日本最高统帅,派遣数百万日本士兵奔赴侵略他国的战场。无数日军在战斗中阵亡e 忠于皇帝。
▲ 明治天皇(乘坐马车)在国内欢迎日本军队参加日俄战争。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迫放弃台湾、朝鲜半岛等被占领土,祖国也被美军占领。
▲ 日本被同盟国击败。美国和其他盟国本来准备将天皇作为战犯来处理,甚至彻底消灭日本的帝国制度。毕竟,二战后,意大利、罗马尼亚这样的君主制国家都因战败而经历了国家动乱,王室被推翻或被罢黜。
▲ 1946年被绑架的意大利末代国王翁贝托二世。不过,考虑到日本民众都将天皇视为神,处决天皇肯定会在日本引发暴力骚乱。而且,随着美国和美国之间的冷战开始苏联时期,美国需要日本与其合作,在太平洋封锁苏联。垄断日本的美国终于让天皇了
▲ 裕仁天皇会见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尽管没有像德国和意大利那样废除君主制,但如果天皇仍然像战前那样对日本社会施加影响,军国主义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美国计划将天皇从权力顶峰拉下来,并将其降级为象征性和仪式性的角色。 1946年,在美国的监护下,裕仁天皇发表了《人皇宣言》,明确表示天皇是人,不是神。
▲ 二战前(上)和战后(下),天皇对日本政治的影响力大大降低。 1947年,新《日本宪法》生效,规定“天皇是日本的象征……他的地位新宪法彻底剥夺了天皇的一切实质性政治权力,但保证了天皇的皇位代代相传。美国计划让天皇成为日本社会的稳定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随着冷战的加剧,日本的政治运动不断推进。日本左翼进步势力认为天皇制度是封建残余的温床,法西斯制度,并呼吁废除天皇制度。
▲ 日本左翼政治运动但左翼声音并非日本社会主流。在这个有着数千年君主专制的国家里,普通百姓已经习惯了维持一个“礼制皇帝”。废除天皇制度势必会对战后政治产生重大影响,不符合美国和西方的政治利益。通话废除天皇制度的运动最终在20世纪80年代平息下来。 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其子明仁继位,成为日本第125代天皇。日本实现战后首次皇位更替。
▲ 2019年明仁继位,日本皇位发生了很好的变化。明仁天皇的儿子德仁继位,日本进入“令和时代”。如今,日本天皇已成为国家元首,具有象征性和仪式性的作用。看似“永恒之线”高高在上,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力量。日本人对王室的重视程度也与泰国、英国等君主制国家不同。
▲ 泰国国王接受跪拜仪式。事实上,自大化改革建立天皇制度以来,日本天皇就被权臣、外戚、武士罢免。作为一个没有实权的“政治傀儡”,对于皇帝来说是常态。那里确实没有必要丢掉这张纸。 19世纪末后,日本开始现代化建设,并在亚洲开发战争资源。天皇成为统一日本的重要象征,其权力得以恢复。二战后,天皇作为战犯,因冷战需要美国的庇护。皇帝制度被“再次拯救”,但又回到了“礼纸”的历史标准。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日本皇室最终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无航岗线”,日本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没有改朝换代的国家之一。